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编号:1991DA173763 ]
建设年份: 1991年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主任:邵明安
所在地区: 陕西
地 址: 陕西省杨凌区西农路26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029-7012884
简 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立项,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和2000年通过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10多年来,实验室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和对国民经济建设有推动作用的成果,得到国家和省部委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委领导多次来实验室视察指导。实验室第一届主任为唐克丽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其国院士。1996年起,邵明安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山仑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内外17位著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两院院士6名、外籍科学家3名。 土壤侵蚀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尤为突出。实验室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调控、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新方法、新技术与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与干旱逆境下植物生理生态,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农林草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及调控与旱地农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实验室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重点,杰出青年,面上等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外杰出人才引进项目等省(部)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中美、中澳、中欧、中英、中以、中日)等。实验室先后有24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出版学术专著35部,发表学术论文43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60多篇。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保证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室学科建设和发展。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22人,其中院士2名,研究员14名,全室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1岁,研究队伍结构和年龄层次比较合理。实验室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高级访问学者等流动人员成为实验室重要的科研力量。实验室具有生态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1个,先后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57名,硕士研究生84名。目前,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40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荣誉奖励。 实验室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自1996年起,实验室组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海峡两岸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8人(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先后派出60多人次去国外进行合作研究、讲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任务,开展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环境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土壤侵蚀环境与植被的演替历史、环境建设的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水文效应、复合农林(果、牧)生态系统建设理论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域建立大中尺度的试验示范区,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科学规划,探索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模式、目标体系及其配套的技术和政策,建设适度超前的实体模型,以带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序进行。实验室结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瞄准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凝炼科技创新目标,强化支持并先期启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力争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相应的科技支撑。 邮 编:712100 |